“当前手机软件开发主要还是考虑年轻人的应用需要,目前的适老化改造还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重庆社科院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罗伟告诉记者,多数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都默认以年轻人为受众群体,往往忽视了以老年人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在使用时的困难。
“我在课堂上教老年人用微信、抖音等热门的手机软件,除了字大点、有语音转文字等设计,数字产品针对老年人的优化较少。”长期在社区文化中心教学的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教师张平也感到当前数字产品适老化设计不足。她还发现,在软件设计上,几乎每个软件都需要勾选隐私协议,不勾选就无法使用。
“用户信息遭泄露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学员跟我说,他们用了软件后经常收到各类推销电话、垃圾短信,这加剧了老年人对数字设备和互联网的不信任,也增加了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抵触情绪。”张平说。
今年65岁的两江新区天宫殿社区居民李薇就有过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经历。她用的是女儿淘汰的苹果手机,学习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我让女儿帮我下好软件,苹果商店下载需要输入密码,我老是记不住,只有写在笔记本上,现在眼睛又不好了,需要戴老光镜才看得到……”
“女儿平常工作也很忙,我也不想经常去打扰她,在英国的儿子想跟我视频通话,我不晓得摄像头该怎么对准自己。”女儿好不容易教会她后,由于平时不怎么用,隔三差五就会遗忘。好几次,她连如何打开微信界面都搞忘了,别人打来的微信电话也不知道怎么接。
我市一家三甲医院老年心理科专家解释,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记忆力不好,如果反复练习都不能成功,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对手机等智能产品产生排斥甚至抗拒心理。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渝中区朝天门文化中心,72岁的李恒学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拿着比他的手掌大近一倍的“老年机”,专注地练习着当天上课的内容——短视频制作。
“打开剪映软件,你们看到大大的‘加号’没有?”讲台上,张平老师把软件界面投屏到大屏幕上,“可以这么理解,这个‘加号’是一口大锅,你们自己拍的照片、视频等素材就是放到锅里面的菜。”“界面底下那排标志,像色调、明亮度就是做菜的调料——油盐酱醋,根据你们的喜好自己加,想加多少加多少。”这个形象的比喻顿时让学员们理解了不少。
目前,我市已在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广泛开设智能手机等智能化应用场景课程,帮助老年人更新观念,使老年人愿用、善用、乐用智能技术。
“老年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跨越数字鸿沟,光靠自己和老年学校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罗伟表示,家庭成员、社工、志愿者乃至企业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帮助老年人从心理上克服对智能技术的抵触,让他们对智能产品感兴趣,全社会共同营造科技适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