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3亿多,其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社区居家养老。
最近,国家发布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明确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如何落实这些政策呢?
我国将推动社区养老向品质化跃升
新政中,对于养老助餐、居家养老、上门照护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告诉记者,多部门将形成合力,持续拓展社区养老新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刘明:大家关心的老年助餐服务,政策内容涉及餐饮、物业服务、养老、外卖平台等不同类型企业,具有非常典型的“小切口,大民生”的特点。我们将与各有关部门一道,制定分工方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刘明说,针对社区养老存在的就餐就医、照料陪护等急难愁盼问题,国家将按照就近就便、价格普惠的原则,引导专业机构进社区、进家庭。
刘明:支持区域内多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组网建设运营,提供失能照护、老年食堂以及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运营能力强的规模化、专业化服务机构。
在硬件设施方面,新建居住区要按照规划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既有社区要逐步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等,补齐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短板,提升智能化水平。
刘明:科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居家社区养老场景中集成应用。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养老服务资源和老年人服务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多方合力 打通养老助餐“最后一百米”
一日三餐是生活日常,但对一些独居和高龄老人来说,却是一件犯愁的事儿。这次国家出台的新政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养老助餐范围,引导餐饮企业、外卖平台等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服务。而在此前,一些社区也率先进行了尝试,效果如何?
每天上午11点,北京市民常奶奶的家门就会被准时敲响。
常奶奶收到的,是在街道老年食堂预定的午餐,18块钱、有荤有素、软烂入口,能在家吃上热乎乎的放心饭,这让92岁的常奶奶踏实不少。
北京市民 常奶奶:我觉得挺好,把这老人吃饭问题全解决了,物美价廉。
常奶奶所在的团结湖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为了解决老人们吃饭问题,街道开办了老年食堂。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多,不少老人都提出了送餐需求,但社区人手明显不够。去年下半年,附近的外卖平台参与公益配餐,每天固定为高龄、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餐。今年初,街道党工委还联合老年食堂、外卖平台,启动了一元钱配餐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