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9073”格局背后,养老服务行业迎来新破局者




她以护理和康复举例道,少数头部供应商有自己的标准、系统、智能化,但还有很多小型供应商,没有资金实力去建设系统、培训服务人员、建设标准,往往依赖于服务人员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供给的差异性其实很大。




“目前,行业服务者方差难题较为显著,如何保证服务末端的一致性成为难题,这需要精细化的系统化的管理运营体系。”一家为老人提供医、护、康、养服务的专业机构也向记者直言。




可以看出,对于服务质量不一的焦虑背后,主要反映了当前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标准缺失的现状。服务的专业性和标准的一致性,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体验的两个关键因素。




因此,解决行业标准问题、培训更多专业人才,成为居家养老行业破局的主要方向,以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体验和享受的服务质量。







“外行”险企入局成市场鲶鱼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市场有了新的破局者。




带来新变化、搅动市场的主角不是服务直接提供方居家康养机构,而是保险公司。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险公司的定位是支付方、风险转移方的角色。随着保险业迈入深度转型期,越来越多险企开始入局养老产业,通过“保险+养老”的形式,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权益,以获取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险企而言,无论是资金久期还是收益特征,它们与养老产业投资要求天然匹配,进而缓解资金错配压力。同时,养老产业也有着巨大增长潜力。




长寿时代下,“寿险的尽头是大健康产业”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共识,并默契地开始差异化布局康养产业。




记者发现,保险行业布局养老产业,服务提供形式主要为“保险+社区养老”模式,例如,泰康的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将保单和实体养老社区相结合,其客户需通过购买一定额度的相关产品,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




并且,“保险+社区养老”这一赛道如今几乎已厮杀为一片“红海”,无论多大规模的险企,都在用自己的商业模式企图分一杯羹。例如,大家财险提出“轻资产、城心养老”战略;同方全球人寿与上海天地健康城开展合作,其符条件客户享有养老服务公寓使用权。




但,很显然,这一模式并不能满足90%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近年来,部分险企开始瞄准市场需求更大的居家养老赛道。




“国内养老服务供给端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根据我们的调研,老人普遍存在着养老资源焦虑、财富焦虑等心理困扰,也往往担忧健康误导、就医问诊困难等潜在情况,这使得许多老人的养老生活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李斗表示。




保险公司开始真正意识到,相比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痛点更为突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国平安、友邦、太平等在内的部分险企也已开始布局居家养老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