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老年人口已达553万人,未来预计在2030—2035年会进一步达到高峰。
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态势,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整体看,上海‘9073’养老服务基本格局虽然没变,但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很大变化,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卫星认为,养老服务要更好适应这个变化和趋势,必须继续做深做细居家、社区、机构互相协调、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格局,构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趋机构化”
居家是上海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选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赵卫星看来,居家养老要提升质量,居家养老服务要“趋机构化”。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服务模式创新。”赵卫星认为,要通过推动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联动,全力发展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将养老机构的服务延伸到老年家庭,让老年人在家里即可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从本市开展的试点情况看,老年人对家庭照护床位这项服务的需求很大。”赵卫星建议,在全市全面推开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补贴式扶持政策。将家庭照护床位以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纳入养老机构床位考核体系,等同认定为养老床位,使之成为机构养老床位的有机补充。
做好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护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键。赵卫星建议,完善与培训持证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专业照护人员薪酬体系,根据发展实际,适度放宽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从业年限补贴等市级政策的准入条件。指导各区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养老护理员激励政策,兼顾全市平衡和区域差异,吸引更多社会劳动力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机构养老服务“趋家庭化”
“我曾去丹麦考察过当地的养老院,老太太老先生入住的房间都很温馨怀旧,里面摆放着他们昔日用过的家什家具,当地的养老理念就是,住养老院就像住在家里一样。这对我们的机构养老很有借鉴意义。”赵卫星说。
从最新统计看,目前全市养老机构700家,养老床位总数为17.28万张,共有入住老人86866人,其中中心城区入住率55.52%,郊区47.37%。
“空置的入住率正说明,机构养老需要进行功能性改造。”在赵卫星看来,这两年对养老设施进行提升式改造是个难得的窗口期。财政对养老建设床位的补贴资金要保持不变,但重点不以增加床位数为主,而是要以功能性改造为主,特别是医养结合的功能,以满足老年人服务提档升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