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将比预测时间提前四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按照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表,我国应尽快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
近日,清华大学和民生银行联合发布的《第三支柱与养老金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关注灵活就业和个人养老金管理。报告称,随着“1963婴儿潮”(指1963年出生的高峰)群体进入退休年龄,我国城镇人口赡养负担将从2020年的2.37:1降到2025年的1.82:1,未来灵活就业人群会占到全体就业人群的一半。这将对基于劳动关系建立的社会保险计划造成极大挑战。
报告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1963婴儿潮”、总和生育率降低,民营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这三件事正在影响着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由此决定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的重要性。
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3.5%。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报告预计2021年,即今年底,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社会。这将比2019年版《世界人口展望》测算的2025年提前4年。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老龄化明显快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只用了20余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美国1950年进入老龄社会,用了64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从世界平均水平看,从2005年进入老龄社会到204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要用35年。
国际上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定位为超级老龄社会。报告预测,我国将于2035年之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从“深度”走向“超级”只有10余年的过渡期。受到非洲国家人口寿命的影响,世界老龄化在减慢,2080年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杨燕绥一直强调,要根据老龄化时间表分步做出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安排。进入老龄社会初期,大力发展政府养老金,实现全覆盖和保基本的目标。这点我国已经基本做到了。在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社会期间,我国应调整养老金结构,夯实政府养老金、大力发展雇主养老金和启动个人养老金。
报告称,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对养老保险赡养比产生直接影响。2000~2019年,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增长率从7%降至4%以下,而领取人数增长率超过6%。
课题组使用人口5年分组数据库,对城镇人口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代际赡养负担进行了预测。从工作年龄人口数量与退休年龄人口比例的口径看,2020年是2.37、2025年是1.82、2030年是1.48、2035年是1.27。也就是说,2020年,近2.4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到2035年将变成1.3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养老负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