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外商捐资举办的养老院什么样?浙江或将给出答案

“国外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先进的服务理念等,让我们看到差距,努力追赶。但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养老服务经验与产品,特别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念,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工作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

探索更优质的“中国式养老”

老年群体的幸福是国民幸福指数的晴雨表。满足老年人对美好养老生活期望值的提升,是浙江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

“允许外商在杭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肯定能为养老服务注入更多的活力、带来良性竞争。这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举措之一。”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养老工作的目标,还是要因地制宜拿出中国式养老的最优解。

省民政厅调研显示,当前我省养老服务还存在市场不够健全、服务资金来源单一、家庭主动购买养老服务意愿不强等问题。

浙江正在针对问题全力破解。

比如从“老人跟着机构走”变为“机构跟着老人走”。目前,我省11个设区市和23个5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均已完成规划编制并发布,以规划为指引,全省各地通过分析地方老年人口数量、结构、密度及分布特征,保障养老机构进入主城区、进入老年人集中居住区。

再比如,针对刚需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需求,根据《浙江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将提高到25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8%,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2%。

吸取国外养老制度成熟经验,继2016年浙江试点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4年新增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问题。

又比如,浙江刚刚探索推出的“爱心卡”模式。“爱心卡”依托社会保障卡,开通各类为老服务功能。老人刷一下“爱心卡”,就能在家门口享受体检、理发、洗澡、剪指甲等诸多服务,在爱心商家消费还有打折优惠。

“爱心卡”有效运行的背后,是政府、集体、社会、市场、家庭等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爱心卡逐步在全省推广后,老年人将享有更为广泛和专业的基本养老服务。

据悉,全省将继续从升级医、食、住、行四方面服务入手,把优享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以更开放的眼光,探索中国式养老的浙江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