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首家普惠型、高品质养老机构!浦东碧云颐养院对外开业
【光明时评】
作者:张川川(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了一批新职业和新工种,其中在养老护理员职业类别下新增了社区助老员和老年助浴员两个工种。加上之前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和健康照护师等职业,与养老行业相关的新职业和新工种日益增多。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并且职业分工日益专业化与精细化。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97亿大关,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4.1%。如此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基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这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引擎。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和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些力不从心。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约有4500万,而持证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从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排名靠前。除了数量短缺外,养老服务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等问题,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供需的总量和结构性失衡不仅限制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应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双轮驱动作用。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价格信号可敏锐捕捉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激励市场主体增加或调整资本与人力资源投入。市场机制还可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提升技能、创新服务模式,以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除了要在供给侧完善市场准入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需要在需求侧发力,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将养老服务的现实需要转化为市场有效需求,以需求带动供给。政府则应承担起顶层设计的重任,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年底,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政策措施,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