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
满足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
各地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方面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形成了哪些经验做法?
王伟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实际养老需求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养老服务更大范围覆盖和更高质量供给,不断满足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一是织密织牢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我国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总量有限、网络不够完整、布局与老年人口分布不协调不配套、功能设计单一等问题。为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上海市普陀区通过科学论证编制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分类优化服务网络。针对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覆盖盲区较多的街镇,着力进行重点增强型引导,通过新建及存量空间挖潜方式,增加设施点位。针对设施数量和服务覆盖情况一般、个别类型设施存在少量缺口的街镇,着力进行改善提升型引导,补齐功能短板。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通过租借、合并和整体搬迁等方式将存量房资源盘活,用于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二是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生态再造和模式创新。当前养老服务市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衔接不匹配,这既有龙头企业缺乏、专业化服务管理人才不足的原因,也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不够等因素。北京市今年发布全国首个养老行业千亿大模型,充分挖掘养老领域大数据资源,拥有超千亿参数规模,目前已在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养老服务网、北京康养教培基地等多个养老服务场景中接入应用。比如,在养老综合体场景中,数智人一体机大屏可替代现场服务人员进行膳食方案定制、数字课程教学、心理慰藉等,帮助养老服务企业降本增效。依托大模型的AI数字员工也在上述场景中接入,形成了包括养老管家、营养师、心理师、康复师等多岗位多角色的数字员工矩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较高,推进医养结合势在必行。但当前基层在推进医养结合过程中还存在短板弱项,比如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养老和医疗床位转换难,养老护理工作待遇低、吸引力不足。针对上述难题,福建省加强医养资源统筹,允许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同时,允许公办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机构内开设家庭病床、关口前移科室、医保前伸端口,允许具备医保住院定点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参照家庭病床办理住院治疗手续,实现“医养一张床”和医保报销。此外,加大医护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诊疗工作量计算权重,允许医疗机构办养老服务机构参照民办非盈利组织享受建设运营补助,激励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