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打造消费新场景 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 家门口的“舒心饭” 幸福养老“大保障”

 

图为居民在敬老院老年餐厅用餐。唐 瑞 摄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许多社区食堂不仅获得了老年人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往。无暇做饭的上班族、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与“银发族”成为了“饭搭子”,“蹭老经济”悄然兴起。

干净卫生、实惠方便,是年轻人选择社区食堂最重要的理由。8月20日,记者走访怡海花园内第二家由养老照料中心开办的老年食堂时看到,正值中午饭点,现场已排起长龙,来用餐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考虑到其他年龄层人群的需求,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下发的《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设社区餐厅建设工作指引》提出,社区餐厅在做好老年人服务保障的同时可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从记者走访的几家食堂来看,在实际运营中,社区食堂也逐渐从服务“老龄”转向“以老年人为主,服务全年龄层”。这既是社区食堂为满足更多群众用餐需求做出的改变,也是其实现持久经营的必然举措。

在走访北京市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下属的两个老年食堂时,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只提供场地,没有其他补贴。助餐只是我们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之一,基本上属于半公益形式,只能做到不赔钱,没有什么利润空间,所以得自己想办法‘造血’。”

养老食堂如何持久飘香?

民以食为天,社区食堂的“小饭碗”,实则是幸福养老的“大保障”。社区食堂菜品之所以比市场价实惠便宜,在于其经营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提供补助、餐饮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以此减轻老年人和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但在全国兴起开办社区食堂的潮流之初,各地有关老年食堂亏损倒闭的报道层出不穷。

记者前去探访时看到,位于北京市展览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智慧适老餐厅已经倒闭。据了解,此前该餐厅在运营方式上融合了“父母食堂”助老功能和“智慧食堂”概念,利用数字化科技为居民尤其是社区老年人服务。记者问及相关工作人员餐厅关闭的原因以及是否会再次开办时,对方表示“不太清楚”。

许多社区食堂服务提供商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探索多种有效运营模式,优化供给。比如扩大社区食堂的服务范围,由面向老年群体开放延伸至面向社区居民甚至社会居民开放。

记者看到,怡海花园第一家社区食堂选址靠近社区外的马路,依靠地理优势,其不仅在大堂内设有用餐点,在朝向马路一侧也开设小窗口,对外售卖餐食,为周边商户员工等提供服务。在供餐菜品上,该社区食堂除了平价优惠、口味清淡的“适老餐”,也有和市场价格一致的“精品小炒”“家常小炒”“盖饭系列”等供消费者选择。位于右安门街道翠林二里社区的老年餐厅也是如此,其作为北京市丰台区养老助残餐桌定点单位,在重点服务老年群体的同时,也根据人流量开放窗口式售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