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从“养老”变成“享老”!人人议事厅共解独居老人养老难题



“我们日常接触老人们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不少老人的需求。”延吉二三村助理关爱员严素凤总结,老年人主要有生活照料、突发事件处理、健康管理和陪伴等方面的需求。助理关爱员是杨浦特有的一支老年志愿者团队,以结对方式为孤寡、独居、纯老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助老服务,“晨敲家门问冷暖,夜观灯火护安康”就是他们日常服务的真实写照。

除了助理关爱员,“老伙伴”们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低龄老人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的互助群体,在提供精神慰藉、宣传助餐政策等方面贡献“银发力量”。尽管如此,这类志愿服务还是存在一些难点,“有时候我们的工作得不到子女的理解,认为我们从中拿了好处......发生急事的时候我们能送老人去医院,但是签字这些还是需要子女来。”尽管有些委屈,但”老伙伴“们还是认为,”这些事情连我们都不做,就更加没有人愿意去做了。”



居家养老在便利性上存在积极意义,但是增长的老年人口和多样的养老需求无疑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效果和基层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提出了新的挑战。

共汇资源,

密织养老服务保障网

一个关于安装燃气报警器的例子引发了新的思考。“安装了10年左右的燃气报警器坏了,老人们觉得谁装谁修,都不想麻烦子女解决问题,都来找居委会”,延吉二三村居委干部高俊贵说,“居委会也不知道找谁。我感觉到其实我们有很多人和组织都在做工作,但有种感觉是零打碎敲,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社区中服务老人居家养老的相关组织、企事业单位有哪些?”随着主持人的提问,居家服务养老服务中心、长护险服务组织、爱心送奶工、养老顾问、家庭医生、长者照护之家甚至助餐点服务公司纷纷举手,结合所提供的服务介绍了居家养老工作。



尽管有如此多的组织和机构正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资源分散化、服务碎片化、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区人大代表胡如兵指出,“最重要的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资源的开发以及与对象的有效衔接。要围绕养老产业重点方向,增加供给、优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精准生活帮助。”

目前,延吉新村街道已在深化医养结合上开展了相关探索,结合上海市深化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街道创新了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模式,将专业机构“里边”和社区“周边”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的“身边”与“床边”,助力推进全区“医养结合·幸福颐养社区”示范街道建设。

养老“享”老,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这场关于养老服务精度和温度的民主议事,搭建起政府、居民、社会各界的沟通桥梁,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共建人民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一场广听民声、广汇民智的民主实践,在助力打造长者幸福生活的实景图中,增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