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养老服务让更多长者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养体验。“2024年除夕,我一个客户突发腰间盘突出,几乎无法动弹,联系居家养老管家后,当天下午就有理疗师上门做推拿。”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保险康养顾问张燕闻回忆道。金融康养服务的意义,在这雪中送炭的温暖守护中得以具象化展现。
聚焦养老服务供给,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调研发现,各大厂商开发了很多适老化产品,如寝具、厨具等。“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适老化是一个新产业,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模式。我们对老龄化以及老龄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要更加深入。”
制度政策双轮驱动 精耕金色养老沃土
能省多少税、能赚多少收益、退休能领多少钱……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在社交平台发起话题讨论,热议不断“上新”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也日益增长。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我国养老金融进入发展新阶段。
——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加快构建养老金融长效机制。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养老金融发展的“规划图”。意见提出,到2028年,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养老金融在政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说,政策层面不断完善,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养老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涵盖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养老专项债券等;金融机构还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适老化水平。
——聚焦第三支柱,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来看,第三支柱是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突破口。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等产品发展。扩大商业养老金试点范围。
17只储蓄产品、5只理财产品、135只基金产品、6只保险产品……记者打开农业银行手机App发现,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货架琳琅满目。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韩国强表示,未来会有更多居民关注个人养老资金规划,金融机构应在丰富产品供给方面多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灵活性,不断优化客户服务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