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付乐两会报道
养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仿生假肢、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智能产品的出现,为失能老人、残疾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今年全国两会,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带来了倡议加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提案。在张云泉看来,养老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破解“9073”困局,养老机器人或将成为关键。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类产品初具雏形。
那么,养老机器人能否借助AI技术,引领养老市场进入智能化时代?又何时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护理型、康复型、陪伴型机器人:精准服务不同养老需求
养老问题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2023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日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张云泉表示,我国养老机器人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类产品初具雏形。
具体来看,护理型一般针对失能老人,康复型主要针对半失能老人,陪伴型则针对有情感交流需求的老人。护理和康复机器人一般归属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力推进康复医疗建设的情况下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养老是“9073”的格局,即约90%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依靠家庭支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拥有照料、助餐等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拥有专业照护。
“破解‘9073’困局,养老机器人或将成为关键。”张云泉表示。
张云泉认为,目前我国养老机器人发展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养老服务对精细化、个性化、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养老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情感智能、人工协作等多个复杂技术综合体,研发难度大,在技术层面仍需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政策资源更多地向医疗属性强的机器人倾斜,家庭及社区场景应用面临政策“冷热不均”的问题。
此外,高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成本较高,部分销售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且产品交互存在短板,机器人难以识别方言指令,情感交互停留在程式化应答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