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无子女老人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
王阿婆将名下房产和42.8万元存款赠与侄女一家,指望他们为自己养老送终。

然而这份期望在短短28天后就破灭了,侄女仅照料28天便搬离,留下老人与破碎的养老梦。
这场仅维持28天的“养老送终”协议,一场关于百万元房产的争夺,折射出很多无子女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赠房换侄女养老送终
王阿婆婚后未生育子女,丈夫离世后独自生活。
为解决养老难题,她与侄女王女士一家达成口头协议,将自己名下一处房产及部分存款赠与对方,由他们负责其“养老送终”。
2024年4月,王阿婆将42.8万元存入王女士账户,次月将房屋过户至王女士儿子小王名下。
王女士随后搬至王阿婆住处承担照料职责。

然而仅28天后,因双方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王女士便搬离了住处。
随后,双方对簿公堂。王阿婆认为侄女一家未尽照顾义务,要求撤销赠与合同并返还财产。
王女士和小王则辩称,无论如何照顾王阿婆,老人都表示不满意,他们已尽到照顾义务。
在二审中,小王甚至改口称,双方约定的照料仅包括“在王阿婆死后帮其料理后事,并不包含日常养老照顾”。
王阿婆反驳道,若按此说法,自己将数百万元财产交付给关系并不密切的亲戚,对方却仅需料理身后事,明显违背公平原则。
法院守护老人养老钱
法院最终明断此案,守护了老人的权益。
二审法院认为,尽管双方未签署书面协议,但可确认本案属于附义务的赠与合同。
受赠方的合同义务应包括照料王阿婆日常生活并处理身后事宜。

法院在判决中指出,若按小王所称其义务仅限于处理后事,则王阿婆支付数百万元财产与亲戚获得的利益之间,“双方权利义务远不对等”。
鉴于双方矛盾难以调和,合同缺乏继续履行基础,法院最终支持王阿婆撤销赠与的请求。
判决房屋重新登记回王阿婆名下,王女士返还25万元银行存款。
尽管拿回了房产,但王阿婆的养老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有网友感慨:“一个月17万元的保姆费用,平均每天6000多块,是真的贵啊!”
以案说法:附义务赠与
针对此案,我们采访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广州越秀分库项目负责人范仲权,他表示: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
广州越秀分库项目负责人范仲权
王阿婆案的判决,展示了《民法典》对附义务赠与合同的规范,也体现了法律对弱势老年人群体的坚定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一条规定,附义务的赠与合同,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如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本案中,法院通过双方陈述及行为,认定这并非普通赠与,而是以履行赡养义务为实质条件的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