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是西南省份一家口罩厂商的副厂长,他们主攻海外市场,在3月底投入一次性平面口罩生产,订单最高峰是在4月10日左右,那时正值国内复工复产,国外疫情爆发,需求量剧增。
随后,国外的商家开始大幅度砍价。张宏坦言,“目前我们客户砍价不砍价决定了口罩毛利,在如今都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只要毛利在20%左右,就会接单,口罩行业的利润比其他行业还低。”
深耕还是转型
目前来看,防疫物资订单呈现“外热内冷”的格局,也就是说,出口防疫物资的厂商,盈利情况比单纯内销的企业好不少。
业内人士表示,防疫物资的国内需求锐减,但外销的需求还是很强劲,不过由于此前出口零门槛,导致出口的防疫物资的质量参差不齐,国家开始制定严格的资质标准,规定医疗器械企业才有资格出口,所以需求再次下降。
徐勇表示,正是高标准使得出口的熔喷布仍然能保持高价位,能卖3万元/吨。
当前,防疫物资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这个行业特有的“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让一些厂商留恋,也有厂家对未来市场不太乐观,选择转产。
徐勇表示,防疫物资行业其实已经供远远大于求,亏本的企业占绝大多数,所以不打算深耕下去,但前期投了几百万元买设备,不生产就是一堆废铁,在未来还是会将熔喷布当作副业,有利润不亏就一直开着,“这个行业在疫情前就是夕阳产业,利润低,总的需求量也低,疫情爆发后的订单也很不稳定。”
张宏则表示,尽管依然看好下半年的口罩需求,将口罩作为长期项目,坚持申请医疗机械许可证,但公司也已经计划转型,因为接不到口罩订单,导致厂房闲置,工人空闲,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口罩价格高,销量也低。
他们正在寻找“爆品”,通过分析电商各大平台大数据,锁定了养老产品,“老年人市场巨大,毛利都是40%左右。不过,暂时决定转型产品先做内销,还没有考虑外销。”张宏说。
陈飞判断,这个行业在下半年是微利,不会再出现像之前的货源紧缺、价格暴涨的情况,因为工厂都有准备,政府也会储备防疫资源,即使在秋冬季出现第二波疫情,防疫物资最多只是价格稍微上涨,整体来看,市场需求已经进入常态。
然而,陈飞的企业仍然打算深耕防疫物资行业,因为他们原本主营纺织面料,防护服面料算是业务的一部分,接到订单就生产。而且,他们对相关生产工序已经信手拈来,还取得了医疗器械防护服生产资质。”
从长远来看,随着大批生产厂商的涌入和退出,防疫物资行业将再次洗牌,订单逐渐平稳,利润也发展为“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