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社会化早已让原本清晰的边界有所融合。因此,政策着力点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寻求适当平衡,做法值得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在我国养老问题的社会化倾向之下探寻根本解决之道。
彭刚认为,解决好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涉及贫困地区老年人口以及不同区域发展平衡的问题。因此,也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让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
实际上,此次《办法》还对政府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责任进行了强化,增加了保障特困人员、经济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等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有关内容。彭刚提醒,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社会资本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收敛其逐利的本性,将短视的目光瞄准长远。“应对老龄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其更需要可持续的资本运营,在确保提供应有服务的前提下,获得长期可持续的行业利润。”
无论是允许社会力量管理运营政府办养老机构,还是将原本被视为较高门槛的注册制改为备案制,都是《办法》向社会力量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抛出橄榄枝的善意举措。其背后折射出的本意,或许就是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撬动万亿级别的养老服务市场,对接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促使政府职能回归本位,发挥好兜底监管职能。
根据《办法》对养老机构的重新定义,养老机构是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机构。其中,床位数成为市场解读“清晰界定养老机构与不同养老主体间关系的关键因素”。按照官方的说法:“床位数量在9张及以下的主体也不会出现监管真空,下一步可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进行管理。”
显然,善用市场力量正在成为撬动万亿市场的“金钥匙”。而在这块巨大的万亿级市场“蛋糕”中,依托养老需求衍生出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重叠更是让产业出现重叠,继而对各自产业并发出最大公约数的效果。
“包括养老、健康和医疗等在内都被视为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其中,有关医养结合的内容是对未来我国养老健康产业的重要结合点之一,特别是从养老服务需求来看,医养结合既有利于人们健康,也有利于健康产业的培养,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实际上,无论是养老产业、医养结合乃至健康产业,老龄化人口群体都是其各自针对的服务对象,这或许正是社会各路资本认准这块“蛋糕”的原因所在。“如果将健康产业看做一个整体链条,其中养老、医疗和医药都应在其中占据准确的位置,而市场只有找准定位,才能让整体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魏际刚认为,唯有不同市场主体在健康产业链条里实现全覆盖,发挥协同效应,效益才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