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四是试点示范带动智慧健康养老推广普及。自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来,2017-2019年共确定了117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包括智能手机辅助养老企业、为智慧健康养老开发相应移动客户端软件企业、生产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企业等;225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进一步打通了数据和信息流通共享通道,推广普及了社区养老服务方式;52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覆盖上海、四川、浙江、湖南、大连等全国22个省市,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特色、产业联动的产业基地,为产业上下游协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短板制约产业高端发展。


  目前,国内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层次分化严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较少。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智能服务机器人、机械外骨骼等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离不开信息通信、高精度传感、精密电机等技术的支持,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累积。我国由于处理器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控制器、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软硬件仍存在短板,高端、前沿元器件和产品的研发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制约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二)行业数据碎片化孤岛化严重。


  数据是实现健康养老产业实现智能化、智慧化的关键要素。从数据互联互通上看,智慧健康养老行业数据需要整合包括人口、交通、金融、医疗等方面的多元数据。各地大批量建设数据平台但并未进行开放共享,导致行业数据碎片化、孤岛化严重,存在严重壁垒,数据管理、数据治理等难题仍有待破解。从数据认证上看,IT企业与医疗企业之间、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数据对接认证手段,如何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采集的数据仍存在问题。


  (三)智慧养老产品市场普及率不高。


  从养老产品市场上看,当前信息技术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作用尚未发挥,主要是质量制约了产品的普及程度。一是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二是产品适老性有待提高。部分养老产品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产品功能,但存在操作繁琐、使用步骤多、数据复杂等问题,产品性价比较低,老年人对信息技术付费的意愿不强烈。


  (四)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有较强外溢效用和拉动作用,其公共服务属性较强,在产业发展初期较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亟须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从产业界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上看,目前我国企业、地方政府、养老机构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建设服务信息平台,对成果转化、检测认证、评估服务、知识产权、产业监测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