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五)产业认知仍然处于初浅阶段。


  从产业认知上看,目前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边界较为模糊,各方对概念的理解尚处于初浅阶段,因此多数企业对该领域保持观望态度。投融资方面,机构实际投入运作的资本较少,地产机构关注养老地产但对智慧健康养老的推动作用没有显现。应用推广方面,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对智慧健康养老的认知、理解不同,包括试点示范地区、项目没有有效推广复制,政府缺少推进的强力抓手。因此,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期满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延续性,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措施建议


  (一)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和信息互认共享。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期后延续性的产业推动举措。加强相关政府部门互动合作,打造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在医疗领域,由工信部、卫健委联合制定完善、科学、系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认证程序。在养老领域,由工信部、民政部联合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在家庭、社区实现应用示范。从养老需求出发,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资源相互调用和信息互认,形成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的格局。


  (二)加快“适老性”智慧健康技术产品研发。


  突破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交互、5G通信、可穿戴产品芯片、基础软件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基础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布局脑机接口、机械外骨骼、深度学习、基因工程技术、养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使用特点,将信息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的易用性结合,设计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结合5G、VR、AI、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便携式、可穿戴、高灵敏度、人性化、定制化、智能交互的“适老性”产品。


  (三)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标准检测评价体系。


  根据养老服务与老人特点需求,建立和完善智慧健康产品、设备、系统的标准体系,为智能产品、系统与装备进入养老领域进行规范。探索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相互兼容,避免智能产品开发的碎片化和复杂化。建设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保证信息接口、信息格式等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信息系统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设立养老环境监测系统、远程看护系统、亲情关怀系统、互联网健康咨询系统、基于互联网平台生活照护系统、养老网络及数据中心等相关系统的检测、鉴定、评估机制。利用智慧健康养老标准、检测评估体系,规范养老产业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