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聚焦郑州140万“银发族” 社区养老院为何遭年轻人抵制

这在社区看来,有点难以理解,“社区养老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辐射的是周边,咋能光服务你一个小区。”

“在我们小区建,占用的是大家的公摊面积,还服务外小区的老人,不合理。”该小区30岁的张先生认为,这么多老人聚集在一起,暮气太重,不吉利,对孩子成长不好。“我们不是新建小区,没有预留空间,弄个带床位的托老站,本质上跟养老院也没啥大的区别。”

还有一些反对的业主认为,虽然社区养老是国家提倡的养老模式,但小区内空间本就不宽裕,应该更合理地使用。“建个幼儿园我们很欢迎,养老中心还是免谈吧。”

根据现行政策,新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的标准配建,老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和物业力推这项工作,倒也合情合理。

一位在社区养老机构做志愿者的业主表示,她每周去做志愿服务时,发现里面入住的老人并不开心,而且入住率比较低,“完全可以资源整合,没必要每个社区都要推,很浪费。”

但是,对于无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持反对态度的业主们倒是可以接受。

入住者:

“是我闹着要来这的”

社区养老中心的老人们,真的过得不开心吗?10月13日中午,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前往二七区祥和社区探访,该处养老服务中心,距离上述“搁置”小区不足500米。

上午11点半,入住的5位老人在吃饭,两荤一素一汤,标配必须“软烂”,护工正给其中一位半失能老人喂饭。

90岁的许大爷,能自理,入住快一年了,是这里待时间最长的老人。据他讲述,去年9月份,养老中心刚刚建好,赶巧他来社区办事,托老站正在做宣传,逛了一圈当时就觉得很满意,“没跟孩子们商量,我就报名了”。

许大爷身体好,退休后就不跟孩子们住,老伴去世后,吃饭成了大问题,雇了一个保姆照顾。“吃饭解决了,心里闷得慌,总想跑出来,孩儿们就可担心。”许大爷说,社区建个养老中心,正合他意,二话不说,报名后第二天就搬进来了,“有护工,有电视,有人说话,饭菜也可口,一个月不到3000块,咋不中嘞。”

最让许大爷满意的是,因为离家近,孩子们随时可以过来探望,辖区的志愿者也会经常来搞活动,日子不单调无聊。今年中秋节,大儿子要接他回家过节,他没同意,愣是让孩子们、孙子们、外孙儿分批来这儿,“回他们家,我还不习惯呢”。

疫情期间,托老站关门了,许大爷住在孩子家里,一周两三次给负责人打电话问开门时间,三四月份,得知托老站可以入住后,他就张罗着要住,孩子们担心疫情,坚决不同意,许大爷跟家人“反目”,吵闹了两日,终于住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