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农村老人迎战老龄化:专家建议政府预算纳入农村养老服务

“把农村养老搞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支出。”他认为,各级政府首先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把农村养老资金列入预算。“仅仅靠社会组织去做,哪怕有成百上千家,也是杯水车薪。”他说。

除了资金支撑以外,王杰秀认为还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建立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供给体系。兜住基本养老服务底线,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同时,建立依托智能化、县域范围统筹的机构社区居家协调发展递送体系以及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

互助养老填补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空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梳理了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在十三五时期,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是城市反哺农村,“力度很大”。他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上谋划的十四五规划,将是一次关键的社会转型。“对农村养老来说,不能再仅仅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应当是建立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政策框架。”

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方面,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已有多年尝试。论坛上,荷花公益基金会发布了《“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探索报告》(下称《报告》)。

“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部门指导,依靠基金会进行模式输出和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凝聚农村长者和妇女的内生力量,培训建立互助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整合其他主体的外部资源,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就餐、生活照护等养老难题。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基金会陆续支持了20家项目团队,在太行山区27个试点村庄开展“妇老乡亲”项目,截至2020年9月已经孵化了51个农村自治组织,其中,老年协会已经覆盖了所有试点村庄,有24个试点村庄还建立了农村妇女组织。预计下一步对孵化机构的支持将达到20家,覆盖试点村35个,并实现试点村老年协会和妇女组织全覆盖。

报告发现,项目点的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老年人群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极大地填补了农村老年人群(尤其空巢老人)的精神与文化空缺。同时,老年人群对生活、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得到了提升,基本摆脱了原有封闭的生活方式,逐步融入村庄环境与公共圈子。

“社会组织要做出体系化和专业化”

结合荷花基金会的探索,王振耀总结了三个值得关注的框架: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

“现在社会有人说老年人是包袱。(老年人)不是包袱,老年人中有很多资源,要开发。”他举例,荷花基金会支持各个村庄建设的老年协会,就是给“老年精英”创造发挥的空间。同时,荷花基金会也在依托各地专业化的社工机构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这个经验,值得多方面思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