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老龄化和空巢化下中国农村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尚待破题。在11月1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就此展开讨论。
在多位与会专家看来,城乡政策和社会公共服务应更为公平,打破户籍限制为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要补充农村的养老服务短板。
“在未来的五年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考虑农村养老问题,顶层的政策设计应该有通盘考虑。”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说。
以城镇化解决农村养老,打破制度限制
农村养老之所以成为一大问题,与农村的空心化有很大关系。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湛在会上回顾了中国的人口流动进程:在2000年以前,外出务工人员会把挣到的钱寄回家,资金流向农村,老龄化问题也不凸显。在2000年以后,第二代农民工普遍有在城市安居的诉求,人口流动出现结构性转变,资源导向城市。
而在另一方面,在政策导向下,中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0%,亦有预测显示,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0%。“农村养老之难,在于人口问题,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河北大学教授吕红平分析,这种问题与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分割有一定关系。
“我们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之所以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农村和农民实现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吕红平认为,中国发展到当前程度,更需要注重公平,对农村的养老服务,在政策上应给予更多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发布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目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新增城镇人口9400万人,城乡人口迁移近8000万。“流动的同时,要促进举家迁移。”吕红平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王列军也有类似的观点: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和照护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城镇化。
呼唤系统政策设计
不过,多位专家也表示,无论从当下的城乡情况,还是未来的乡村发展,农村养老的短板也同样需要补足。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提出,在未来的五年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考虑农村养老问题,顶层的政策设计应该有通盘考虑。当前各级财政应该持续加大投入,稳固脱贫攻坚基础,发动社会力量持续关注农村养老问题,推进专业团队和项目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