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银行发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产品设计短板隐现

“但整体而言,与传统理财同质性较高、难以真正契合居民养老需求。”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研报中指出。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罗荣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以匹配养老客户的需求,然而在产品设计上还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银行缺乏管理养老金资产方面专业化的投研基础,投资管理的经验和能力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竞争力不足,目前无法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针对当前各类“养老”概念产品存在的问题,郭树清指出,要探讨可能的发展路径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并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

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银行养老主题理财发行数量达442只,2020年以来全市场发行养老主题理财产品185只(其中理财子公司发行63只)。但在“统一养老金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的监管环境下,9月之后,市场并无新的养老主题理财产品发行。

“在养老理财产品设计方面,银行应做好目标客户分析,有针对性地根据老年客户群体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特征,设置个性化的产品投资、申赎安排,为产品附加更多符合养老需求的创新功能如定期还本、分红功能等。”罗荣华指出。

银行“养老”待破局

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指出,从养老金融市场的现实参与情况来看,公众的养老金融知识相对有限,在养老金融市场参与上主要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愿意承担的风险相对有限,养老投资主要配置与银行存款或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低风险产品上,对于其他风险相对较高却可能获得高收益的产品如股票、基金、信托等养老金融产品的配置有限。

在此背景下,银行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如何破局?

唐春艳向记者分析,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的供需两端都具有较大优势。在需求端,商业银行的养老需求较大,基于商业银行的具有天然的信任,更愿意通过商业银行实现自己的养老需求;在供给端,商业银行可提供丰富的养老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拥有比较全面的金融资质,可以积极参与各个市场,由此可以通过丰富的投资策略打造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养老客群的需求。

“此外,部分产品在设计上引入了流动性安排,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可以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唐春艳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