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龙头险企出手布局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型项目大有可为?

养老服务供给尚仍待补足 需形成多方合力

在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迎来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众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供给的巨大缺口。但同时也应看到,行业仍存在供需错配现象,养老服务供给尚仍待补足。

目前,养老社区还存在费用较高、资金来源不稳定、配套设施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

有人提出,养老社区的费用太高,有的机构每月收取每个老人的费用就达2万元。但养老机构也表示,养老社区运营时间长、资金回笼慢,给老人提供的服务也很优质,目前价格较难降下来。专家建议,养老社区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传统的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业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民众对保险服务的新期待和新需求。“尤其是原有的财务补偿模式,不出险就感觉不到保险公司的存在,出了险保险公司就只管事后赔钱。”该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也要顺应新时代的消费升级趋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兴业证券分析师王尘表示,投资模式上,部分险企采用重资产模式,使用自有资金建立养老社区,部分险企则采用纯轻资产或轻重资产结合的模式;定位上,目前龙头险企的养老社区整体上以高端养老社区为主,但具体定位上有所区别。我国险企养老社区的收入来源包括入门费、会员卡、月费和其他服务费用等,并通过给予满足条件的保险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优先入住的权限和部分折扣优惠的形式来实现和保险业务的联动。由于我国险企养老社区仍处于初期阶段,“只租不售”的监管要求也使险企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目前大多数养老社区还处于运营亏损的阶段。

川财证券分析师陈雳认为,相较其他企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构建医养产业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保险金的累积,解决不同层级客户未来长期的养老和健康资金需求。在养老社区领域,保险公司需要挖掘需求,将传统养老险、健康险与入住养老社区相结合,打造保单实物化。

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看来,民生发展的最大诉求是健康和养老,这其中不光是经济问题,也存在服务问题。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老有所养”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主要是三“养”,第一养是“养命”,即保障基本生活;第二养是“养身”,即保障基本健康;第三养是“养性”,即保持开朗心态。“老有所医”层面,对老年群体的医疗务必区分于其他群体,医疗资源供给方面要与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结合,形成政府、家庭、社会多方合力的立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