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盘古智库
“
提出寄居式养老,主要是基于大城市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张力加剧而产生一种困局。从基层来讲中国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如果让农民居家附近提供一些服务,那是对他们的恋家情节很好的满足。无论需求主体层面还是服务主体维度,寄居式养老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
本文系盘古智库特约研究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静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系列专题研讨会(39)青年学者专场(一)中的发言整理。文章来源于“老龄与未来”微信公众号。
”
一、问题的提出:需求多样与有效供给不足的张力加剧大城市养老困局
提出寄居式养老,主要是基于大城市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张力加剧而产生一种困局。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来论证我的观点。
第一,从供给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大城市目前养老能力不足。从全国层面来看,民政部2019年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机构和床位数量都在增长,但供给总体与需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从江苏维度来看,江苏在2019年年底老龄化程度比较高,60岁以上人口占到户籍总人口的23.32%。从供给来看,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38.1,这个数字在全国来看不算低,但是和发达国家50到70来看还是有点差距。
第三个维度,比较了全国和省级层面后,我们来看大城市维度。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城市层面主要是供给方面存在“四个不”。第一个“不”是总量不足。第二是分布不均。我们用了一个二次文献,发现深圳大城市的养老服务设施在核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分布存在巨大差距。研究发现布局最多的两个区,日间照护中心是布局最少区的大约10倍,床位约12倍。由此看出大城市供给不仅总量不足,分布也不均。
第三和第四个“不”,是利用不够和效率不够。我们在苏州和南京都发现,一些养老机构里床位使用率可能总体不高。通过全国大样本调查来看,对于养老机构来说,一个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大概达到50-55%就基本能够盈利,这是我们做过大量调查的。但是剩下超过40%的床位是巨大浪费,所以存在利用不够效率不高的问题。这是从供给维度。
再看需求维度。通过研究我们提出目前中国养老的时代情景是“未均富而先老”。大量数据显示,中国很多地区尤其东部地区实现一定程度的富裕,比如201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进入6万元俱乐部的水平,大概相当于中低等发展国家平均水平。这种物价水平应该可以算富裕。但是我国其他地方并未实现同等水平的富裕,即未均富。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地区层面看,我们都可以发现收入差距比较大。所以目前养老服务是不是需要考虑我们面临着一种未均富而先老的时代背景,这是从服务对象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