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率较低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一波三折。
“试运行情况低于预期,投保率非常低。”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参与三个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调研的专家向记者透露。
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2018年和2019年适逢减税,因而税延型养老金的诱惑力并不大。
调研结果显示,福建只有几千人投保,仅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投保人数不到万分之五的比例。上海市是产业职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只有一万多人投保,从企业职工数量来看,低于5%。
参保人数中甚至出现了“不少企业是个位数,只有几个人参保”的情况。
从保费收入上看也很低,试点的前半年,福建省全省收取的保费只有1300多万元。
一位寿险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如果一个人收入12000元,通过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只减税72元,减税省下的钱还不够打个车。”
上述人士表示,税延型养老保险“投保的多数是高收入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投保人以中年人居多,年轻人很少”,这与普惠中低收入者的初衷也出现了偏差。
前述寿险公司人员甚至表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我们只卖了1900万元,多数都是动员自己职工买的。这与我们的体量完全不相称。”
“这个保险产品我们在福建卖了8315件, 共计844万元,在苏州园区只卖了120多件,很不好。”另一家保险公司人士表示。
针对这种状况,有专家建议:“未来,应该明确个人养老金重点人群是中低收入人群。个人交税采取定额扣除,取消按工资扣除的方式。目前的方式是对本金和收益都征税,建议未来只对本金征税,而不对投资收益征税。”
暂时难成规模
中国保险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表示,到2020年9月底,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提供了66款产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是2.7亿元,参保人数4.85万人,“应该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刚刚起步,这个数值都比较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不仅仅是税收层面,还有操作层面的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朱俊生认为,从购买者的利益出发,“我们的标准太低,每个月有6%的限制,让人力部门没法操作,我们在领取端有7.5%的实际税率,太高了,诸如此类的,让我们的整个税收递延目前发展得非常有限。”
一位北京市海淀区人力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只有一两个员工购买,每月为了1000多元减税额度,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单独跑一趟税务部门,我们肯定是不愿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