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北京养老驿站重回市场化

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张玉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办法》的出台,放开了那只一直限制驿站市场化发展的“手”,确实大大提振了行业信心。“新政出台后几个小时,我就接到了不少同行的电话,大家都很兴奋地畅想着未来要如何拓展自己站点的服务、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张玉称。

传统驿站收支难平

“其实,在驿站这种形态出现初期,它是兼具公益化和市场化双重属性的。”李红兵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随着需求端和管理端认知的变化,养老驿站的路却越走越“窄”了。 优护万家养老服务集团副总经理娄冉就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长期以来,驿站主要提供的就是六大项基本服务,盈利空间其实并不大,加上驿站的人员、水电等开支,有时甚至不能实现收支平衡。“以助餐为例,驿站会按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荤素搭配的老年餐,但按照要求,餐食的定价要明显低于市场价。”

上述养老驿站连锁集团负责人也表示,此前在经营过程中,驿站确实面临着基层管理部门对于养老驿站市场化服务不太能够接受的现实,“一些街道、社区认为自己为驿站提供了免费的场地,驿站就应该按照自己要求的服务范围提供服务,但往往这些项目大多无法支撑一个驿站正常地运转。在此情况下,部分驿站想要探索社区大集、康复理疗等更市场化的供给时,街道、社区经常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明确反对的态度。”该负责人称。

在李红兵看来,当前驿站仍存在“重建轻管”和过度监管并存的问题,束缚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使驿站经常不能按照周边老年人的需求来寻找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此外,李红兵还提出,此前,北京的养老驿站还存在“站点跟着物业走”,而不按照老年人需求设立的情况。前文所述养老驿站连锁集团负责人就透露,当前确实有养老驿站在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根据需求、老年人口热力图来选择点位的现象。而对于这种情况,娄冉则表示,驿站在选址时确实面临不少难题,尤其是一些配套服务相对完善的社区,由于驿站中的部分功能与已有设施存在重叠,街道、社区在引入驿站时就会相对谨慎,“如果未来街道能加强整体规划和功能整合,适当缩减重叠的业态,缺乏的功能由驿站补齐,也能给驿站更多的选择空间”。娄冉称。

真金白银补贴

其实,除了为驿站打开市场化服务的大门,《办法》也给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补贴措施。具体来看,根据《办法》,驿站建设继续坚持“政府无偿提供设施”原则,对老年人口密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达标的城乡社区,由街乡镇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获取土地或设施建设驿站,或通过给予租金补贴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建设运营驿站。租金补贴参考市场行情确定,最高给予不超过300平方米的租金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