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机构再次封闭后,老人的焦虑该如何化解?

“这几天他们怎么不来看我了?”89岁的张奶奶在丰台区康助护养院已经住了两年,子女众多的她习惯了每天都有家人前来探望。最近,她总因见不到家人而不停地念叨。社工郑小娟守候在她身边,想方设法陪她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养老机构近期再次实行封闭式管理。相比起一年前,各方有了更多应对经验。工作人员尝试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用心引导,抚平老人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为他们带去慰藉和温暖。

观察

从三言两语感受老人心态

在首厚大家朝阳公园社区,再次启动的封闭式管理已经持续半月有余。作为护理部主任,凌晓晨一直默默关注着老人们的举止变化。

“很多时候,老人有情绪变化并不一定会主动说出来,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观察。”去往餐厅的电梯处,工作人员总会热情迎接,三言两语的问候中,便能察觉出异常。

凌晓晨发现,近期入住的廖阿姨就有些特别。“她很体谅孩子,不希望给他们添麻烦,每次见到我都会跟我夸孩子。”但有一次,凌晓晨感觉廖阿姨言语中透出的情绪格外高亢,于是立即跟护理员了解情况,得知老人的孩子最近并没有跟老人联系,“我们推测,老人其实非常想孩子,但又怕打扰他们,内心非常矛盾,这才极力自我安慰。”

很快,凌晓晨与廖阿姨的孩子取得联系,老人当天便接到了孩子打来的电话。“那天晚饭前,当我们再见到廖阿姨时,发现她满面春风,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跟之前的状态完全不同。”凌晓晨感慨,不少老人正像廖阿姨一样,性格要强而内敛,即使想孩子也竭力隐忍,这就需要身边的工作人员心思更缜密些,读懂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面对封闭式管理,同样忐忑的还有老人的家属。“林叔叔和付阿姨住进来不久,孩子本来就不放心,毕竟老人适应新环境要更困难一些,再加上付阿姨刚做完股骨头置换术,家属又不能进来探望,格外焦虑。”考虑到频繁视频通话并不现实,也容易打乱老人的生活节奏,凌晓晨就跟同事们一起把老两口的照片和视频拍下来,制作成小合集发给家属,“包括康复的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到老人从卧床过渡到推着助行器走,再到偶尔可以松开助行器,家属有空的时候能反复看,逐渐打消之前的担心和顾虑。”

尽管机构开设有专门的手机课堂为老人提供指导,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辟配备大屏幕的房间,由工作人员协助他们与家属进行视频通话,但凌晓晨明白,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接受这样的方式。

87岁的王奶奶便是例外。“老人还有个姐姐,已经90多岁,本来打算姐俩一起住进来,但后来姐姐家的孩子希望把老人接回东北养老,临走前老姐俩特别希望见上一面。”凌晓晨知道,对于这样的年纪来说,这一面分外珍贵,“可惜赶上再次封闭,王奶奶特别焦虑。我们也理解,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视频通话达成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