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谁帮我们养老?专家给出几个“参考答案”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题:谁帮我们养老?专家给出几个“参考答案”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一面是老龄化程度加深,一面是养老护理人员短缺。谁帮我们养老?这个听起来有些“扎心”的话题,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对此,记者采访老龄问题专家,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

调查显示,我国90%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在一些地方,互助性养老,正成为居家养老的选项之一。

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服务并存储服务时间,年老后可享受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作为互助性养老的一种模式,“时间银行”已在江苏、上海、北京等多地试点。居住环境改造、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家政服务……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表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成为汇聚社会人力资源、鼓励全人群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平台。

在城市里,“时间银行”“老伙伴”计划这些互助模式行得通,而在农村,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难题,能否互助解决?

通过在河北、四川、山西一些地方调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王列军发现,这些地方的互助性养老模式符合农村实际,而且大多数是农民自发建立的,有活力、有凝聚力。

“吃住一体”型、“管吃不管住”型、“公共文体娱乐+上门服务”型……各种类型的互助性养老模式,依托村级老年协会、依靠有威望的老人带动组织,通过“少老人”帮“老老人”来解决“缺人”问题。

“目前来看,资金是多方筹集的,对政府的依赖度不太高,成本很低,灵活性强,而且促进形成了敬老助老孝老的良好氛围,带动了家庭养老。”王列军说,政府主要发挥资金支持和宏观指导作用,可通过购买服务引导对口社会组织积极扎根农村,来激发村庄内生活力;同时,巩固家庭在农村养老中的基础作用。

即便是互助性养老,也离不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业内常说“做养老不赚钱”,如何增强社会各方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建议,出台“税费抵扣”政策促进医康养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费抵扣做得好,对保障民生、激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王虎峰认为,可制定老年医养产品和服务目录,通过税费抵扣或直接补贴政策,刺激对目录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实行“链式功能医康养”模式,将服务内容从医养结合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用品、其他用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