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共居住62位老人,仅有一位老人被子女接回家过年。面对严峻形势下的有效防控措施,通情达理的老人占大多数。一位71岁的老人本想回家和子女团聚,最终决定留下过年。他说:“考虑到公寓还有这么多老人,潜伏期又这么长,算了,不回去了!”随着疫情暴发,公寓最终决定取消联欢活动,老人们在各自房间里收看央视春晚度过春节。
北京泰和养老院所属的曙光久久泰和养老照料中心和济和堂中医门诊部,则针对养老院老年人身体弱、自我防控和抗病能力差、易感染等特点,组织编印了《员工防控手册》。特别建立了疫情防控特别管理机制,确保人人有责、人人担责。医护专家向老年人授课辅导自我防护和照护老人相关知识,并且进行每日两次全员体温检测及登记,每日对长者持续观察报告等。每一项工作的完成均安排专人进行复检登记,不留死角。另外,医养联动“神助攻”:济和堂的医生绝大多数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既确保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又确保长者科学照护。
需要关注的是,疫情中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就医似乎成了“麻烦事”。据媒体报道,除夕当天,北京市一所老年公寓的一位老人身体不适,公寓负责人想让老人就医,但家属以疫情严重为由拒绝带老人就医。无奈,公寓只能让医务室医生陪同老人就医。虽然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大多数已投保“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但目前尚不清楚此类情况是否属于理赔范围。何况人命关天,生命本身也比赔偿重要。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如果老人在公寓期间突发重病,造成延误病情甚至死亡,那么家属很有可能追责。这些让养老机构感到困惑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养老机构开启
心理防护“战疫”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老年群体的防护备受关注。为了防控疫情,多家养老机构都开启了“战疫”模式。甚至有许多长辈在春节期间,选择回到封闭管理的养老社区,觉得这样更安全。例如泰康之家取消了集体活动,避免人群聚集和感染,并调整活动形式,鼓励长辈开展适宜的户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同时,其康复医院为社区长辈们建立了发热留观病房区,保障居民日常用药供应。
针对不接待外来人员走访慰问、老人不得离院外出等规定,大量老人聚集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春节期间既要努力为老人留住年味,安抚老人们的情绪,又要最大程度保障心理防护。首先,养老机构向老人的亲属理性传达疫情认知,发挥家人优势支持机构管理,才能让老人在养老院安心生活。养老机构可以简要告知老人疫情现状,强调养老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让老人在养老院耐心配合,劝说老人戴好口罩,让老人在养老院静心等待,等疫情过去一定能和家人团聚。最后,养老机构应该给予老人积极关注,主动联系老人减少封闭感,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和支持。将严格隔离坚持到底,老人“战疫”距离胜利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