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打破了机构养老服务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界限。市民政局局长汤雄说:“在这一政策助力下,大生这样的骨干养老机构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延伸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执业护士和持证护理员为主的专业照护团队走进老人家庭。”如今,全市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人数超30万,占比达13.5%。
连接养老照护健康链
“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动感的音乐声由远及近,老人们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着手臂、向前行进。每天早上9点,老人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准时出现,这是海门工业园区敬老院工作人员最想看到的“风景”。
海门工业园区敬老院是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由厦门莲花医院负责运营,为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护理、康复、社工五位一体的服务。
“除了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运营,南通还整合多种资源,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整合建设,将专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整合建设,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和基本照护保险范围。”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吴明华介绍道。南通将全市所有老年人全部纳入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给予最高每人每月2400元的照护补贴。
此外,南通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承包经营等模式,推动优质民办养老机构承接运营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协调平衡发展。
海门市养老中心便是由上海申丞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养老中心占地60余亩,住着440名老人,步行其中如在花园一般。
临近午饭时间,一位白发老爷爷推着助行车去食堂打饭,腰微微佝偻的他步伐稳健。
“爷爷,您多大岁数了?”“不大不大!这里环境好,我还能再住至少8年!”面对记者询问,这位老人顽皮地卖了个关子。
老人姓刘,今年103岁了,已入住海门市养老中心两年多。他给自己定了两个小目标,一是活到110岁,二是保持身体健康,尽量不住在后楼,因为后楼都是失能老人,而前楼则是“活力老人”。
海门市养老中心为刘爷爷这样的老年人提供了优质的养老环境和服务,让老人们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
南通大力推进嵌入式“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复合型托老设施“社区长者驿家”建设。在社区长者驿家,除了为入住老人提供机构养老,还就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便捷服务,解决了社区养老服务供应链中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和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居家养老缺乏专业照护、设施不全等问题。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街道)建成社区长者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