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5日讯(记者 成琪)“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十三五”,20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将成为老年人口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者老年人口内部群体更替,“60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经济实力、对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的使用和认知明显提升,对健康安全、社会参与、精神文化提出更多更高需求。
2021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一口气带来了三份关于北京市养老问题的议案,这些议案涉及养老服务消费、老年人文化建设、数字技术在为老服务中的应用。
提高养老普惠性服务供给能力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北京市老年人总体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需求增长迅速,2019年全市老人人均支出已超过2万元/人,全市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无论是老龄用品市场还是养老服务市场均具有较大刚需。
“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结构性错位,养老领域消费尚处于全面培育和潜力释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和过程性问题。”黄石松说。
具体来看,主要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和成本过高并存,养老消费需求尚未有效激活;设施总量不足和运营困难并存,普惠性养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匮乏与创新动力不足并存,不能满足消费提质和升级换代的需要;养老行业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服务、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康复辅具、老年文化创意等养老消费的重点领域发育不足,金融服务对养老消费的支持拉动作用不足等。
“养老消费是一种个性化消费和场景式消费,既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细分具化的过程。”黄石松说。“应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提高普惠性服务供给能力。”
黄石松进一步建议,要做好消费方式引导,唤醒老年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或渴望;构建多样性、多元化的消费场景,给老年人提供可展示消费方式的平台,以及消费的便利化。推出一批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智慧应用场景,出台一批老年健康服务产品和康复辅具推荐目录,推动智慧养老和智慧健康消费。完善老年人消费维权机制,让老年人能够放心消费、免除后顾之忧。
推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村)共同体建设
城镇就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由于其退休工资和社保由银行直接发放,并未与社区建立必然的制度联系,于是就越来越游离于社会治理之外。另一方面,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子女迁移到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数量庞大,且越来越多,由于文化、语言、“朋友圈”的差异,加上人户分离、医保不能异地结算等原因,不能融入和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务,对个人养老没有明确的预期,从而产生普遍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