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送认为,当前对于老年人政策的关注点更侧重于衣、食、住等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的文化、精神、教育、社会参与需求涉及不深,关注明显不够。“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黄石松看来,文以化人,文化建设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代际和谐的同时,也是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实现老有所为的最好也是最“省钱”的方式。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建设,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的有机统一,大有可为。
以北京市为例,老年人成为平安北京、和谐北京建设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知名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群防群治“金字招牌”,而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老街坊”模式则着力从老年人文化建设切入,带动互助式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围绕社区老年人、居家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邻里守望等工作,将“老街坊”志愿服务转化为基层社区党建的重要力量、民主协商共治的调解人、邻里守望相助的志愿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黄石松建议,应大力推进老年人参与社区(村)共同体建设。真正实现老年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到“社区人”的转变。“完善各级老年人协会组织,大力发展老年文化群众组织,提高组织化水平。在规范、监管和服务的同时,给与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重建老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纽带,让老年人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加快数字新基建在为老服务领域的应用
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线上教育......新基建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战略之一。
“‘十四五’时期,数字新基建在‘眼睛向上’,紧盯科技前沿和重大基础性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眼睛向下’,充分考虑到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加大为老服务领域数字新基建的建设力度,提升老龄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黄石松说。
黄石松建议,“十四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要聚焦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两大领域,尽快推出一批技术相对成熟、投入不大、见效快、边际效应好的项目,加大场景应用。以此带动相关康复辅具和智能产品的产业化运营,形成适合我国特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老龄科技产业。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比如,对于养老机构为适应公共卫生应急要求,对物理空间、设施设备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更新;使用智慧技术推进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完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统筹平台,实施实时监测;在确保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放信息共享等情形,经评估后给予建设资金、运营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