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争取到2022年在全国发展一批创新活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地区,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一批普遍适用、务实管用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举措。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计划生育等政策影响下,我国的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不可避免,随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老年人也将带来经济需求和潜在购买力。为了缓和养老需求压力,需要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降低养老成本,优化养老环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 杨靖制图
鼓励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通知》指出,将养老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并制定“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广覆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支持机构养老充分发展,着力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促进医养康养服务在居家、社区、机构深度融合,鼓励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农村互助养老。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而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围绕促进要素支持创新,《通知》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通知》指出,要多种方式支持利用存量资源发展养老,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空置公租房、国企物业等无偿或低偿用于养老用途。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方式,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渠道,拓展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完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