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养老
国家养老是由政府制定养老服务政策并保障实施的一种养老模式,核心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杨云帆,2015)。国家养老经费来源渠道较多,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等,这可从源头上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阳义南,2009)。然而,中国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养老覆盖面小且保障力度低。面临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每年新增800多万)、新生人口逐渐减少的困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4.83亿人;另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发布《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预测,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
然而,根据任泽平等(2019)在《中国生育报告2019》中预测,2030年中国新生人口将降至1100多万,较2018年减少26%,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2050年将比2018年大幅减少24%。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资金问题更为凸显;另一方面,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加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短缺,进一步增加了国家在此方面的财政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率为39%,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剔除财政补贴)超过4500亿元,加之效益差的企业常年欠交养老保险费用,使得资金缺口持续扩大。2019年,中央对地方的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预算数为7391.87亿元,较2018年执行数增长10.9%。
可见,单纯依靠国家解决养老并不现实,当前国家只能承担满足养老基本生活需求的职责,随着社会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要实现老年人更高品质的退休生活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李洪心和李巍(2012)通过对比欧美高福利开支的难题,认为国家提供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会很难适用于中国当前养老问题的严峻形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具备“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特征,社会资源保障力度较低,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有限,难以对老龄化人口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养老保障(穆光宗、张团,2011)。基于国家养老模式的难点问题,朱俊生(2013)认为,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同时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的双重困境,致使中国养老问题陷入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