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社科院: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之一,其实质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3个方面,家庭养老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单位为载体,更能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任德新、楚永生,2014)。家庭养老降低了国家的养老开支,一旦政府的保障职能不能如期兑现,可以规避国家养老在资金支持方面的风险,同时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等成本问题(刘颂,2000)。中国目前解决养老问题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优势较为突出(阳义南,2005)

家庭养老是把基本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家庭责任,一般主要由子女担负,然而在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影响下,家庭养老带来的经济压力开始凸显(唐利平、风笑天,2010)。首先,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不断加深,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李汉东等(2018)根据年龄移算法估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独生子女总量为2.246亿人,占同期出生人口总数的43%。伍海霞(2018)通过对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专项调查发现,由独生子女新组成的家庭需要供养男女双方父母,经济压力倍增,对家庭养老的支持意愿较低。例如,独生子女家庭难以承担持续上涨的医疗保障与生活消费支出,其为老年人提供的必要养老费用持续削减。其次,当子女面临较高的工作压力而以工作为重时,空巢老人现象较为普遍,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致使老年人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不足。在此情形下,家庭养老模式大多形同虚设,同时导致家庭养老演变成尖锐的社会问题(丁杰、郑晓瑛,2010)。风笑天(2006)指出,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依靠自我积累和社会资源养老成为解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的关键所在。

来源: 社科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