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 面临的矛盾与出路

  面对这样的矛盾,周小川先生给出了四条可能的解决之道。一是采用现收现付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工作人口的缴费一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用于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部分养老金,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这也是我国目前实施的统账结合模式;二是划转国有资本填补DB向DC过渡带来的资金缺口,而且还有提升国有资本管理效率等好处;三是为中年人、老年人建立名义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减少对资金的需求;四是通过参数化改革,如延迟退休年龄等,适当降低隐性债务。

  做实个人账户与投资风险

  本书中一个核心观点是要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透明度,提升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从而提升制度的参保激励效应。做实个人账户意味着要对账户进行管理,实现账户保值增值。如何控制投资风险是一大挑战,本书对此重点做了论证,指出“投资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计算并承担投资风险,二是要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三是要依据出资者的偏好组成不同的投资组合,四是要对不同的投资进行相应的管理并实现回报。”

  对于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周小川先生提出了值得深入探讨和尝试的思路。在对投资风险判断上,需要考虑到未来长期经济前景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在投资渠道上,是否允许养老金进行全球化投资是一个重要的选项;在投资方式选择上,做好多种投资供给的组合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渠道;在管理费用上,促进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之间适当竞争是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途径。

  扩大个人账户与养老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个人账户制将待遇和缴费紧密联系,主要是个人收入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的分配,并不具有在人群间的再分配功能,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可以进行这样的再分配。因而,扩大个人账户可能不利于低收入群体,偏离了养老保险减少老年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

  调和这一矛盾依赖于合适的制度设计和财政能力。本书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多支柱模式,特别介绍了世界银行提出的“五支柱”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中重视不够。具体为:支柱0,即提供基础保障的公共养老保险;支柱1,以收入为基础强制性缴费的公共养老保险;支柱2,强制缴纳的私人养老保险;支柱3,自愿缴纳的私人保障;支柱4,其他私人保障。其中支柱0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性质,支柱1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强制性缴费,具有DB性质,支柱0和支柱1一起可实现减少老年贫困的目标。我国目前的统账结合,统筹部分事实上对应于世行提出的支柱1,个人账户部分对应于支柱2。未来是否能够建立起支柱0,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