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增加了缴费年限,减少了养老金领取年限,对基金平衡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也需要看到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问题,如老年员工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可能受到影响等。因而,参数改革的空间的确比较有限,同时需要能够准确把握改革时机,在经济增长放缓阶段进行参数改革的负面效果可能比较大。
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
正如周小川先生指出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各种计划安排又会对总储蓄即积累的形成产生相当重要的作用”,养老金改革不仅要考虑制度本身财务平衡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等,还需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到养老金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养老金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储蓄率的影响和对劳动力供给影响两大方面,这其中改革对储蓄率的影响对我国而言更为重要。
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会挤出家庭储蓄,在储蓄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对养老金制度彻底变革,其中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可以提升储蓄率,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而我国家庭储蓄率已经比较高,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提高投资收益。
那么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是否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呢?周小川先生提出了思考这一问题的分析框架。一国存在最为合适的储蓄率水平,储蓄率过低固然不利于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储蓄率过高也有负面影响。一是影响消费产业的生产及发展,二是大幅度增加投资会造成资本货物供给不足,造成投资收益下降。
基本养老保险水平与发展多支柱体系
我国已建立起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政策目标,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国家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其目的是通过多种渠道满足更高需求的养老保障,对基本养老保险起到补充作用。周小川先生在本书中强调了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于DC制度的重要补充,由于DC制度缺乏再分配功能,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如长寿风险的分担,就显得尤其重要。
但现实中在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很不平衡,第一支柱,即强制性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金收入和参保人数增长很快,但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第三支柱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却相当滞后。到2019年末,只有0.5%的企业提供企业年金,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石油、航天等行业,企业年金参保人数也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6%。企业年金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堪重负,广大中小型企业无力承担企业年金的缴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