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模拟政协比赛时同学们的合照。 学校供图
同学们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护师胡晓美。 学校供图
3月5日,北京一零一中学收到了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组委会发来的通知,该校模拟政协的优秀提案《关于将照护老人技能培训纳入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议》于3月4日提交至全国两会。
提案的撰写者是6名来自该校高二国际部的学生,平均年龄不到17岁,关注的是中国2.54亿60周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
他们之间,有着相隔半个世纪的年龄差,为什么这群00后会关注到养老话题?原本6000字的提案被一次次推翻、重写,最终形成一份1219字的提案,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当一群真正的小孩关注“老小孩”问题后,又会给同学们自身带来怎样的改变?
真小孩开始关注“老小孩”的问题
小组成员郭嘉琪记得初中时外公生了一场大病,那时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外婆早早就过世了,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每天不得不在医院、学校、单位几个地方来回跑。看着妈妈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郭嘉琪不知道如何能为妈妈分忧,也不知道照顾生病的老人时要注意些什么,“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外公最终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离开了。那段经历让郭嘉琪意识到:“养老知识其实很重要,我一定要调研清楚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何奕萱心里也挂念着远在四川的爷爷奶奶、重庆的外公外婆。父母平时工作忙,生活在北京的他们很少回老家看望长辈。在她的记忆里,80多岁的外公外婆住在山上,需要自己下田干活,视力听力都逐年下降。“万一有一天他们走不动路了,干不了活了,需要被人照顾,那要怎么办?”
在确定提案时,同班同学郝帅也为养老提案投上了一张赞同票。他的姑姑突发疾病,因为周边邻居不知道如何抢救,以至于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离开人世。“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需改善的状况。”
……
长辈的安危让孩子们对养老问题有了感性认识。在发放了976份有效问卷后,他们得到的数据是:身边92%以上的同龄人认为自己缺乏照护老人所需的常识和技能,同时83%的同龄人没有想过未来父母养老的问题。
当这群真正的小孩关注“老小孩”问题,当这个关注从情感体验变为理性的课题时,这群00后孩子也在改变。
辅导老师、高二政治老师殷卫霞发现,首先孩子们的视角变了,从关注自己身边的老人到关注社会中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另外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变:“过去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抱怨,为了批判而批判,现在开始思考要如何解决,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前是摧毁式的批判,现在是建设性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