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在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张;到2023年,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500张以上。
我市将持续推进养老职业技能培训,未来3年,将培训养老护理员6000人次,新增通过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认定2400人次;开展以师带徒等新型培训,建设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不少于3家,为各类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到2023年免费培训2.4万名以上的家庭照护者,普及居家护理知识,提高家庭照护能力。
今年起,我市社区养老机构布局将有颠覆性的观念变化,“老人跟着机构走”将转换为“机构跟着老人走”。届时,将有更多小型化、嵌入式养老机构进入老年人集中居住区,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看到养老院,享受养老院的服务。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及,严格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对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已建成住宅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推进整改。为推动任务落地落细,我市将增强政策保障,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用地,探索在出让住宅用地时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等开展养老服务;推进利用适合养老服务的机关事业和国企等存量房产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根据老年人人口数量结构、公共服务资源等因素,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
设施要建设好,更要运营好。我市将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运行,到2023年,全市创建4A级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个以上、5A级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以上。“这是功能更完善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营造友好的老龄社会软环境,可以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我市在适老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对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在公共活动空间增设适合老人的休息设施,而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市将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写入“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快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电梯加装等工作。到2023年,创建30个认知症友好社区和30个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结合乡村振兴,创建30个“氛围浓厚、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居住便捷、环境优美、友善和谐”的老年宜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