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从2010年开始,在养老专业领域陆续孵化培育,形成独立的养老业务品牌及产品线。这为下一步在社区养老领域,将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打通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绿城服务集团椿龄康养曾在全国对约3万名业主进行养老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养老需求存在如下一些共性:
能够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主流(约84%),能接受去机构的占比是少数(约8.8%)。
养老需求中,比较重要内容是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餐饮服务。
既然养老服务有需求,物业企业又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为什么“物业+养老”模式目前却没有真正落地?
养老产业面对着特殊的服务群体,看似市场前景广阔,但实际经营面临着盈利难、融资难、用地难等种种困境。其中的居家社区养老领域,同样面对普遍存在的行业痛点,目前尚无发展成熟的商业模式可借鉴。
场地的缺乏问题主要体现在老旧小区,叠加老城区人口老龄化,使得场地问题更加突出。各地正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如果加大清理老城区被占用的规划养老设施,也将有助于增加养老用房。新建住宅小区,需要按照规划要求,落实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社区里的公共用房,如果想将其转为养老用房,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多家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即所谓邻避效应。公共用房归全体业主所有,一些设施用房希望转为居家养老场地,企业已经办理完政府申请手续和流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业主阻拦,小区业主不同意在本小区设立专门养老设施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