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独家解析丨物企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挑战与探索

如果租赁经营性用房作为养老用途,则面临显著增加运营成本,养老服务现状目前基本是薄利甚至亏本经营,企业租赁经营用房需要在租金上申请政府的补贴支持。

其次,养老服务专业化壁垒。

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有其行业特殊性和专业化壁垒,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服务生态体系。在用户的心智认知中,对于物业企业,认为其在提供物业服务方面是专业化的,但对于能否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却存在怀疑。

养老服务中的护理等内容,需要较高专业化背景。养老产品背后的核心是用户的信任,而信任是来自于专业化背书。养老服务的独立定价权,即养老市场化服务价格,也是来自于其服务的专业性。物业企业能否让客户接受,将养老服务作为单独类定价的专业性服务去提供,存在一定难度。

养老产业本身面临人才的瓶颈,即人才的上升、晋升渠道。即使是基层有着相应经验的护理人员,也更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而非养老机构,这是因为前者更有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同样在社区养老中,更将会面临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第三,社区养老服务的盈利性。

养老服务有需求,但要把客户的消费意愿转化为支付能力,中间还存在缺口。社区养老如果仅聚焦本社区,则其订单密度和额度不能支撑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只有统筹周边社区养老、政府街道的养老需求,形成一定规模效应,才有可能走向正循环。这也进一步提示,在新建居住区的养老设施配建规划中,需要考虑合理的规模化和集中化。

在支付问题上,普通老年群体通常保留传统的生活习惯,能省则省,这给养老服务收入实现带来困难。养老服务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要达到收支平衡,必须获得政府支持政策的撬动。目前服务对象即社区老龄人口普遍存在支付意愿不强问题,需要政府的介入,包括提供资金补贴支持等方式,以解决民生视角扶持社区养老开展。

一种可以考虑的思路是,养老服务使用者和费用支付者非同一人,即父母使用、子女支付。通过打通支付方式,支持养老服务获得收入,从而促进社区养老。例如,打通子女公积金支付父母养老支出的方式。

04

可讨论的探索方向

第一, 将物业作为服务平台和渠道入口,弱化对场地资源的需求,重点提供上门养老服务。

物业企业切入养老服务,针对养老场地缺乏问题,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聚焦为搭建服务平台。平台的功能是连接和汇集,一方面成为政府对接养老服务的联结点,另一方面以平台的方式对接各类专业机构、专业资源。社区采购相应服务,获取相应补贴。作为资源和信息的聚集地,以服务平台和服务渠道作为入口,重点解决社区老人的上门服务需求,从而弱化对场地资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