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院里的年轻人:入行先要闯“三关” 留住人才成行业难题

在一般人眼里,社工这个岗位不过是给养老院的老人组织日常活动,可真正专业地开展起来,却是要深入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情感需求,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增色添彩,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唱会画,更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拥有较高的沟通技巧。

被问及为选择养老专业,唐唐回忆道:“提交志愿前一天,我把这个专业由第三志愿调整到了第一志愿。养老是个朝阳产业,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然而,唐唐口中的“朝阳产业”似乎算不上火热。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每年的招生总数不到1万人,这与旺盛的用人单位需求相比,招生情况显得有些冷清。而且,养老职场现状是已经入行的科班毕业生也未必能留下。据民政部培训中心一项对全国132家养老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从业时间在两年以下的占到近六成。

“在上一家养老机构,我的岗位是护工。实习期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下来了,其他人要么换岗了,要么转行了。”唐唐介绍道,就连他自己也差点离开养老行业。

上一份工作中,唐唐遭遇了几个“至暗时刻”:帮消化功能紊乱的长者处理排泄物,被当场熏吐;被家人、朋友质问“年纪轻轻伺候人,往后有啥出息?”;疫情期间,他和老人们一起在养老院隔离半年。唐唐说:“初入职场的迷茫,又赶上疫情,再加上周围人的不理解,心理压力太大了,当时是打算解禁后就离职不干养老了。”

唐唐的社工搭档—辛鑫也差点转行。22岁的辛鑫也是养老专业出身,有过三段养老的从业经历。在上一家养老机构做护工时,有一天她帮一位奶奶换尿布时,老人突然把用过的尿布用力甩到她身上。辛鑫当即怔住,震惊,委屈,失落各种情绪袭来。

“那位奶奶有阿尔茨海默症,情绪一失控,她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不该怪她,但自尊心真的挺受伤。”当时她努力平复情绪,擦了擦身上的污物,捡起尿布,温和地对老人说“奶奶,这个您不要了的话,我就扔掉了”,等走出房间,她才哭出来。“‘想放弃’的念头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的工作有时就是要用年轻的正能量去抵消长辈身上的负能量,把活力带给他们,把消极的情绪带走。”

唐唐、辛鑫身上发生的事,很多养老一线员工都经历过。学校的知识不足以展示老年世界的真实全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入行就撞见生命陌生的另一端,“离开”似乎不是一个特别难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