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大多数老年人不便出门,居家养老护理、照料、以及日常生活辅助方面新需求激增,不少养老企业也开始试水线上业务。而这也为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重点支持建设的虚拟养老院搭出了一个雏形。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家养老企业后获悉,在本次政策重提虚拟养老院的概念后,不少养老驿站及机构都颇为“动心”,希望借助这一业态将疫情期临时推出的线上服务固化成为常态产品。有专家表示,“虚拟养老院”在我国并非一个新兴的概念,此前多是将养老机构的线下服务项目简单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疫情之下,老年消费需求快速升级,2.0版的虚拟养老院经营模式也需“重置”,除了刚需服务外,也应将更多专业化、市场需求度高的热门产品“上线”,利用更多便捷的移动终端,让这一业态向品牌化、精细化发展。
被“唤醒”的虚拟养老院
截至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已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封闭期间,养老院及驿站停止提供居家服务,也不再接收新入住老年人。在此特殊时期,“虚拟养老院”的概念重新被“唤醒”,并迅速成为养老圈中备受热议的话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至此,这个曾一度淡出市场的业态“卷土重来”。
据了解,“虚拟养老院”最早提出于2007年。彼时,业界将“虚拟养老院”定义为了一个行业统一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即: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以电话或其他形式联系平台后,平台按照老年人要求,安排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有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当时养老机构大多还在主攻线下设施建设,而且线上下单、在线消费等功能在市场上普及度远不如现在,因此,虚拟养老院的发展并不具备充分的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对于这类平台的利用也不够充分。
10余年后的今天,在养老行业中“刷屏”的2.0版虚拟养老院,面对的则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期居家养老形式骤变的新背景。多位社区居家养老企业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疫情期间,居家养老服务大面积转移至线上,驿站或照料中心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渠道获取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代买餐食、蔬菜等服务。然而,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如果要将应急的线上服务常态化,建立新的“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还要解决员工不足、配送成本高等多个难题,而虚拟养老院这个统一的平台,或许可以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