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长护险助力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

  • 积极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探索管办分离新模式

  目前,政府经办模式存在人员编制少、人少事多、管办不分离、资源整合尤其是异地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试点城市积极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经办,探索管办分离新模式。一是大部分试点城市(除上海、长春)均开展委托承办机制,即医保部门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长护险的失能人员资格认定与失能评估、服务管理、费用审核、结算支付等经办管理工作,通过政府招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管理,全面实行管办分离。这是“社会保险社会办”的重要探索,医保部门充分利用商保公司资源,建立了多方协同、社会治理新机制。成都、上饶等地建立监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办管理费及奖励挂钩,促进商保公司公平竞争、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共赢。二是建立照护服务机构协议管理机制,不论公立机构还是民营机构,只要符合条件,一视同仁可以申请定点资格,极大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热情。三是严格退出机制。医保部门对承办商保机构、承办商保机构对定点照护机构均实现协议管理,对违反服务协议的,根据协议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可以暂停其开展长护险相关业务,保证服务品质和参保群众利益。

  • 切实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从试点情况看,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切实得到减轻,失能人员的生活尊严得到保证。一是通过居家护理、机构护理方式,减少失能人员不必要的住院治疗,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失能人员“社会化住院”,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对待遇享受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34.5%的老人反映享受长护险待遇后住院次数减少或明显减少。对上饶235例享受长护险待遇满一年人群进行分析,对比其享受待遇前后一年住院情况,人均住院次数下降35.37%,人均年医保支出下降43.93%。南通试点3年,失能人员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前后的医疗费用由1.62亿元降为9970万元,降幅达到38.3%,770余名失能人员从医院转至护理院,家庭经济负担得到减轻。二是通过长护险对失能人员的照护服务支出平均给予56%的补偿,有需求的人员入住机构,进一步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对待遇享受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后,49.6%的参保人认为家庭经济压力有部分减轻,39.8%的参保人认为家庭经济压力明显减轻。三是长护险制度使失能人员获得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维护了个人独立与尊严,让家庭成员得到喘息,改善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为老年人能干干净净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发挥重要作用。四是通过长护险制度试点实现特困扶持,精准扶贫。如南通,为建档立卡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中的失能人员开通受理评定绿色通道,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家庭成员纳入待遇享受范围;在照护机构接受照护服务的,待遇支付标准增加20%;失能人员由家庭其他成员承担生活照料的,经个人申请可将其家庭成员纳入定点照护服务公司一体化管理,由公司培训帮助其提高照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