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就像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其实在“十四五”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包括护士数量的增长,包括护士能力的提升,包括护士积极性的调动。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拓展护理服务,让护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当中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来适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在护士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到2025年,全国的护士总数要达到5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数量要达到3.8人。同时,在医护比要达到1:1.2。此外,护士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要通过促进护士的培训培养,提升护士的能力。而且在护士分布当中,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在护理服务领域方面,我们特别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落实,护理的内涵和外延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老年、社区、居家等方面的供给,要不断提高。同时,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和基层的护理工作,我们也都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要求。“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改革创新和发展,重点落实几方面的任务:
第一,要完善护理服务体系。通过优化护理资源布局,结合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疾病谱的特点和人民群众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来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临终期关怀的连续的护理服务体系,增加护理服务供给。特别是在老年、康复、居家等领域,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第二,要大力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持续增加护士的数量,加强护士的培训培养,实施护士服务能力的培训行动,多措并举,调动护士积极性。
第三,要推动护理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深化优质护理,创新护理的服务能力,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来提高护理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要补齐护理的短板弱项。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实施老年医疗护理的提升行动,发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和长期照护。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日间护理服务等,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通过这些任务的落实,促进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谢谢。
新华社记者:北京市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第一批试点城市,请问在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护理需求方面解决了哪些难点痛点问题?谢谢。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知道,互联网的护理服务是个过程,但是我们的市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为此,北京市做了很多工作,概括起来,应该是四个方面,也就是“两个明确”“两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