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肺炎疫情延宕两个多月后,两会终于在5月22日拉开帷幕。在此期间,各类重磅提案、政策频出。其中关于物业管理和养老服务的讨论,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先是在两会开幕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养老服务纳入扩大内需战略。同期,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支持平台,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探索实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
按照《方案》要求,北京将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探索实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模式。简单讲,就是结合已有的物业服务,增加开展满足居民需求的养老服务,比如可由物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打扫卫生等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一系列提案、政策出现,物业+养老模式再次被推到行业的风口浪尖。
对于在两会期间,不断被热议的物业+养老模式,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物业深度观察的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物业+养老的模式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但是这一模式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多元化经营新机遇
“物业+养老模式将是物业服务企业拓展多元化经营的重大机遇。”鸿坤物业总经理吴国卿在接受物业深度观察采访中表示,作为社区运营管理者,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养老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物业服务企业本身拥有社区的服务资源和设施资源,并掌握业主相关信息,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物业服务企业非常有希望在养老服务领域实现突破。
目前,很多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如绿城物业通过打造绿城椿龄康养集团,利用养老生活服务与基础物业服务的协同效应,不断向全国承接养老社区及机构;长城物业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养老重点服务领域,提供社区嵌入式、高端颐养服务;银达物业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慈爱嘉养老,为社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鸿坤物业近期也将重磅推出与第三方合资筹建养老服务公司――青檬科技,为社区老人提供“菜单式”增值服务。
如吴国卿所言,未来社会老龄化加剧,物业企业将扮演提供社区养老驿站托管服务的专业社区养老机构的角色。这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既是多元化经营突破的机遇,也是对企业运营服务能力的挑战。
用合作破除养老服务壁垒
“养老服务前景虽然十分可观,但是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太高,大多数企业具备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在接受物业深度观察采访中,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银达物业董事长薛福志直言,养老服务相对来说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很多东西还在逐步探索完善。现阶段入局物业+养老模式,需要做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