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人。与此相对应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应有之义。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人民邮电》报采访时指出,数字技术与老年人并不天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恰恰相反,便捷的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过往的经验智慧,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数字技术加速适老化改造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连续核酸检测一周后,北京朝阳区74岁的张先生依然不能在手机上自助填写表格。他把自己的相关信息告诉一旁的工作人员,由他们协助填写完信息后,再刷身份证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现场的工作人员李亮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情况每天都能遇到。老年人不常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即使扫完二维码,看着密密麻麻的信息,老年人也不会填。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李亮都主动上前帮忙填写。
在全社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受阻屡屡被媒体报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数字技术加快适老化改造进度
两年前,张先生的女儿为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替换他使用多年的“老年机”。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住一起,女儿虽不在身边,但每天可以通过手机和外孙视频,这点让他觉得很方便。
但要通过手机买菜,或者做核酸检测(扫码填写个人信息表格),张先生直摇头,他表示自己两眼昏花,看不清手机上的字。
这种现象正在迎来转变。4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表示组织对325个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
“面对功能复杂的互联网应用页面,老年人常常表现出一些畏难情绪。这是由于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常伴随着如视力减退、听力或语言能力下降、行动迟缓、认知障碍等现象。”中国互联网协会信息无障碍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黄畅告诉记者。
同时,由于一些自行进行改造的单位,并没有深刻理解适老化将使互联网应用服务更智能、应用人群更广泛的精髓,使得花费大量改造费用后仍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改造的大量投入与实际收益不相匹配。一些网站在进行适老化改造时,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所做出的产品不容易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