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江苏多地入选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国家试点——科技赋能,让养老服务更智慧

幸福的老年生活,既要每餐吃得好吃得健康,也要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罗景辉介绍,江宁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共有29万人。面对老年群体持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该区利用大数据持续开发更加多元、精准的私人订制服务。该区还与当地影院合作,开通“银发观影”服务,老人只要刷脸认证就能以5元票价观看院线电影。目前“银发助餐”“银发观影”业务已累计服务超过200万人次。

“有了这些智慧服务,感觉生活比以前方便得多,幸福得多!”家住江宁区东山街道骆村社区83岁的舒义忠,享受“小江家护”的智能手环、“银发助餐”等服务。“就像有个‘专职护理员’每天陪着你,给你测血压、测心率,还给你做饭。”

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在“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中,我省明确提出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各地将聚焦实施“科技+养老服务”行动,依托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层次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推广智能化养老服务,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养老服务。

智能手环政府免费配发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面临接受度不高、不会用、不实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免费推广、轻理念引导’‘重产品功能、轻技术升级’‘重引进服务、轻培养人才’。”一位多年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负责人说。

在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800余位高龄、独居老人戴上了政府配发的免费智能手环。依托智慧北港数据港,街道工作人员为辖区内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设计了“123”预警机制,即“1天未开门,启动预警;2天未开门,电话回访;3天未开门,网格员上门询问”。但智能门禁、红外监测器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在该街道推行速度仍不够快。北港街道行政审批局局长杜珊珊表示,主要是理念转变尚需时日,“很多老人认为,养老是‘家事’,社区、街道不宜插手,期望完全通过子女实现养老需求。我们还要加强智慧养老的宣传。”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曾给老人定制一款名为“小太医”的智能手表,这种设备不仅能实时监测血压、血氧、心率,还有轨迹管理、一键呼叫、吃药提醒等功能,免费提供给街道内长期在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龄、慢性病患者(需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但有老人抱怨,手表很多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赛虹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受疫情影响,该手表研发公司暂缓了系统更新。目前,赛虹桥街道正积极与该公司对接,充分开发升级相关功能。如“电子围栏”功能。老人超出“围栏”范围,家属将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息,根据老人的定位和行动轨迹查找老人位置,从而减少老人走失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