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机构入住率近十年整体下滑,面对巨大需求,该如何应对

养老机构照护功能提升

报告称,2010~2020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年末收住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从51.8万人增长到109.8万人,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从21.35%增长到49.38%。这反映出养老机构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不过,照护功能不足仍然是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年末在院人数222.4万,按照当年全国老年人口2.64亿计算,意味着我国3.8万余家养老机构仅解决了全国0.84%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且前只解决了1/5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

从人员配置上来看,这十年,养老机构照护比(一个工作人员照顾的老人数量)提高:从2016年的平均6位老人配备一名工作人员转变为2020年的平均4位老人配备一名工作人员。

养老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专业人才缺乏,年龄结构逐步老化是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一大问题。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61.5万人,其中养老护理员约32.2万人。一方面,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配置体制。

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已成为养老行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出现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现象。从近五年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结构看,虽然各个年龄段的养老从业人员都在增加,但年龄结构呈现老化。养老机构中45~55岁、56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占比呈上升趋势,45岁以下尤其是36~45岁的人员比例下降明显。

报告建议,除了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公益慈善力量的加入尤为重要。

机构养老需求总量持续增加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轻度老龄化迈进中度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35岁提升到2021年的78.2岁。在长寿时代,机构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专业化、普惠化、综合性的服务需求更加突出。

报告显示,从在院老人的类型看,自费老人从2010年的43.4万增长至2020年的124.2万,增加80.8万人,凸显了社会化养老需求的逐步释放。

从“六人普”到“七人普”数据看,按照“9073”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0%、7%和3%)推算,机构养老的总体需求从534万人增长到792万人,增加258万人;按照“9064”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0%、6%和4%)推算,机构养老的总体需求从712万人增长到1056万人,同比增加34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