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有人纠结,有人接受,这些老人为何选择“以房养老”

“目前还有一大困难是,以房养老的决策链条分在不同部门。”屠涵英说,“以房养老”的业务运作涉及民政、发改、房管、银保监等多个部门。这一模式要做到多环节的打通,需要各部门的合力决策与资源共享,“但目前各段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在推进这项业务想寻求一些政策支持时,会产生一些断点。”屠涵英建议,建立“以房养老”工作协调机制,由本市发改、民政、房管、国资、司法、财政以及金融管理等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进一步研究分析现有“以房养老”模式在操作流程细化、税费优惠、执行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已有模式成效。

采访中也有市民提到,“以房养老”是一个长周期的养老服务产品,除了安全感,老人在意的另一大因素是“精细化服务水平”,他们在养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型机构能否持续做好个性化服务,以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这需要做长时段的观察与跟进。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信在“存房养老”业务中没有进行独立核算利润,这项业务要做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有赖于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有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只有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才能更好地盘活这些房产资源,帮助老人更好地破解养老资金难题。

而随着老龄化日益加速,“以房养老”的潜在客户群在增大。房子是千百万元级的“重资产”,老人们也在比较、盘算,短期可能看中的是租房价格,而长期在意的是通货膨胀曲线和安全性。老年人通常都是风险厌恶者,宁愿把资产死握在手里,也不愿冒风险。

相关人士提到,海外也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以房养老”业务,并通过相关法案保障其合法地位。这些项目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担保,假如贷款机构因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按约发放贷款,政府会适时介入,保证贷款正常发放。有代表建议,是否也能在法律上设置一个兜底条款,为以房养老模式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

在盘点“以房养老”存在的困难和堵点时,屠涵英等代表还将“知晓度”放在了重要位置。“现在不少关于‘以房养老’的新闻多为负面报道,集中在对以‘以房养老’名义实施诈骗的警醒,而对‘以房养老’真实案例的宣传度还远远不够。”她认为,应加强与试点经营企业的联系,联动社会各方资源,提升老年人及子女对“以房养老”相关模式的知晓度。

屠涵英说,养老方式有很多种,“以房养老”不可能所有老人都认可、喜欢,但“以房养老”模式做好了,可以让老人多一种选择、多一个渠道,有尊严地慢慢老去。

(文中陈丽萍、刘英为化名)

栏目主编: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