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积极推动形成“党政重视、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多地高位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将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成立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建立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民政、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例如山东省将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各市均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浙江省统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数占比、每千名老年人医疗机构及老年康复护理床位数等多项指标纳入《健康浙江考核评分细则》。
二是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多方协同推进医养结合。各地在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收费价格、医保支付、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持续优化医养结合发展环境。例如山东省对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每张补贴8000元至12000元,入住的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400元、3600元,省级补贴累计已达14.54亿元;四川省对开展养老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进行动态调整,养老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突破绩效工资总额天花板,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养服务的积极性;河北省出台金融支持医养结合项目方案,安排专项信贷规模50亿元,制定20条支持措施,为有融资需求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一对一”金融服务,已提供优惠贷款24.85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年向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博州的10家医疗机构拨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建设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地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四川省打造方便可及的医养服务圈,创新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今年以来,全省共组织1.08万支家庭医生团队,为20.1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健康服务;北京市朝阳区79家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上海市建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评估员培训统一组织、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不断提升评估服务质量;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建“街道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复合体”,延伸服务支撑居家健康养老;广州市增城区中医院托管运营区颐养院,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